早在济南事件发生的次日,蒋就致电国民政府表示:“如日军不悔悟,继续逞凶,则惟有出于一战,以保中华民族之正气云。” 5月9日,当获悉熊式辉、罗家伦二人与福田交涉情况的报告以后,他在日记中再次愤怒地表示,如果日军进逼扩充至三十里范围之外,为国家与人格计,“必出于死战之一途矣,断断不容再忍也”。
实际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在济南事件发生后的十来天里,北伐军“几乎每天都有局部的、断续的抵抗,有时则是‘有组织的抵抗’,……有的是经他(蒋)本人斟酌后改而同意的,如党家庄阻击战;有的更是由他亲自安排下令的,如济南城守卫战”。至于他在5月10日兖州会议上所决定的对日“不抵抗”方针,“不过是属于从名实关系之间产生而泛化出来的‘后话说前事’现象而已”。“‘不抵抗’在当时并非恶名”。
事实上,当时,无论是舆论,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内部,主张对日“不抵抗”的都大有人在。如《大公报》、《申报》、《晨报》、《益世报》与《民国日报》等几大报纸,都一致主张对日镇静、忍耐,否则就会中其奸计,并力倡北伐优先、统一至上;同样,这种观点也是国民政府高层的共识。
5月5日,为了决定济南事件的应对方案,国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临时会议暨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谭延闿、李烈钧、张静江、蔡元培等十三位国民政府委员几乎一致认为,还未到与日方言战的最好时机,可密令各省秘密进行战备动员,但不可轻易开战;当前的优先任务,应是排除干扰,全力专心北伐,待实现国家统一目标之后,再行对外。会议最后通过了应对济南事件的六项决议,包括:“北路大军继续攻击前进,务于最短期间完成北伐”、“蒋总司令,仍积极进行北伐,关于日本军队在济南之暴举,另由外交部提出严重抗议交涉”等。可见,在当时,坚持北伐优先,而对日妥协、退让,不仅是蒋介石个人的主张,而且也是整个国民政府高层的共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