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人拖地的着装,只是相当于现代的礼服而已,只在极其重要重要场合的才会穿这样的衣服,例如婚庆,祭天等。
作为古代文化元素的衣着,在历朝历代也是有着变迁的,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每逢婚嫁,或者皇帝大典,必然要穿上长可及地的礼服,以示隆重。这就是古代礼服中的曲裾设计的特点,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现喇叭状,使人行不露足,衣袖宽大,袖口镶边。
此类衣服,最早见于周朝。众所周知,周朝是古礼法的奠基时代,穿着打扮自然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像这种曲裾设计,只有王公有有资格穿,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穿此类衣服。这种设计的大成时期在汉朝,曲裾深衣是这个时候贵族妇女们重要场合,节日必穿礼服,这种衣服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替的曲裾。而平日所穿严格按照《礼记》中规定的“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就是说短不能裸露皮肤,长不能拖到地上。在汉朝以后,凡是曲裾设计的衣服,大抵如此,没有重大变化。魏晋南北朝后,融入了少数民族元素,也就是在衣服上刺绣,图案,领子,袖口这些小地方有变动,除了唐朝中后期,其他朝代大致一样。
至于说卫生问题,更不用考虑了。你想想,能开起悍马的人,会加不起油吗?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凡是重要场合,必然有小厮打扫得无比干净,大典活动就更不用说了,往往都是脚下踩着地毯,脏也不会脏到什么程度。再说了,能穿此类衣服的人,身份自是不一般,即便脏了有下人会去洗,甚至直接换套新的。
这类衣服,穿着衣袂飘飘,大有乘风而去之势,又有雍容华贵的之感,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说是为了时尚,也不为过,毕竟封建时代的时尚,仅存于贵族之间,平民短打哪有时尚可言?
古代服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它所代表的不仅是制衣的手工艺水平和古人的审美水平,更是文化融合,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古代政治生态的一种提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