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售行业的时钟跳转到2017年,互联网引导着时代新变化。
少男少女们一边看着动漫、鬼畜、直播,一边刷着弹幕满屏。
时尚精、小白领,晨起睡前种草拔草各类好货买买买不停。
街头上的90后美女“陪购师”,逛街购物时薪竟有300整。
电商客服也不再只是“亲来亲去”,而是极尽所能卖萌、偶尔还加点表情。
不是时间走得太快,而是我们没摸清!
2017年还有哪些“大不同”?
混战的电商江湖,为何各家都成了“品质”控!
5月16日,唯品会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报告显示,唯品会第一季度总净营收为人民币1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1%,实现连续18个季度盈利;净利润为人民币5.5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无独有偶,上一周京东也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首次全面盈利。有意思的是,电商前三甲天猫、京东、唯品会在财报中都大大突出了“品质”这个关键词。
品质产品:他们都在让产品更“有料”
京东原来主打3C,后面又强推图书音像,随后发力生鲜。唯品会则是通过品牌授权、买手直采来实现产品差异,并通过商品溯源及质量抽检来确保品牌和品质。
适应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化,三家都在采取多样化的渠道策略,比如三家都在发力跨境电商,阿里京东在进军农村市场,唯品会则形成了“直播+网红+电商”的新模式,完成社交变现。
此外在产品售卖方式上,三家也各出奇招,比如针对移动端碎片化消费特点和用户新型网购习惯,唯品会用“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特卖模式径直地在中国电商市场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形成了早10点晚8点购物的双高峰,这和天猫的集市模式、京东的综合B2C模式有着巨大差异。事实上这种模式正好迎合了新中产对品质的追求。
品质用户:他们都在让用户感知“有趣”
如果说淘宝的发迹是发现了“屌丝消费”的窗口,那唯品会的崛起则是牢牢锁定了追求高品质生活、深谙精众消费之道的用户的心。近两年这几家电商平台一直在致力于让这群用户感觉到有趣,从而形成粘性,完成转化,阿里拆分淘宝和天猫,京东的slogan从“多快好省”替换成“只为品质生活”,而唯品会邀请周杰伦为其CJO(首席惊喜官),让周杰伦、昆凌这样有特定消费主张和强大粉丝影响力的人来传达唯品会的“品质”生活主张。
在传播上,唯品会也在强化“有趣”元素与用户互动,比如在周杰伦广告拍摄期间,唯品会邀请麻辣小公主范湉湉去现场探班,通过综艺节目的形式改变过去无趣、单一、千篇一律的花絮视频模式,这也符合20岁~35岁爱综艺的女性消费者的口味。
更有意思的是,唯品会用户比例的失衡也让其商业变现变得“有趣”:产品品类上向女性倾斜,售卖和呈现方式更女性化,这更容易引发羊群效应——追求品质的女性越发向唯品会集中,唯品会对于女性品质消费的号召愈发明显。
品质服务:他们都在让服务更“有动力”
真正的品质服务还得体现在服务支撑上,要让服务能沉得下去,足够支撑起用户体验。
唯品会公布一季度财报的同时,也正式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和重组物流业务,这意味着唯品会将换个姿势,打造一个由电商、金融和物流三大版块组成的战略矩阵。
更为重要的是,和阿里、京东一样,唯品会此举的另一目的是为服务能力增强支撑力。因为一直以来,电商是心脏,代表了“动力之源”,物流供应链是零售业的“血管”,血管畅通,才能掌控全局,而金融又是零售业的“胃”,胃好,才有足够的精气神做其他的。
唯品会此举,使得电商、物流、互金形成稳固的黄金三角形的关系。用唯品会首席财务官杨东皓的话说,唯品会这个时候重组物流是在外界环境基本成熟、内部电商业务到达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决策。
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阿里、京东、唯品会“插足”的底气都是自身的电商,只是三家侧重点有所不同,京东金融依托京东商城搭建消费场景,并基于小额贷款公司牌照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京东“白条”;阿里则瞄准消费端,如今建起了集结花呗、余额宝等核心产品的蚂蚁金服帝国。
唯品会的金融业务则是两条腿一起走,一方面针对B端用户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另一方面针对C端用户提供信用支付、消费分期、理财等服务。前者是让供应商不再担心钱,好好为顾客提供品质服务;后者是让顾客好好花钱,享受品质服务。目的都是为提升自身整体的软实力,为服务能力蓄力。
在电商流量红利消失、新型中产阶级崛起、精众消费正取代大众消费等一系列风云变化下,事实上,其他电商平台也正在开足马力向品质电商努力,只是当下的窗口,后面的电商平台会更加吃力,赢家通吃的局面已露雏形。天猫、京东、唯品会正好在为电商提神,留给其他平台能讲的故事已经不多了。
曾响铃,作家,资深评论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作者,钛媒体、虎嗅、i黑马、创业邦等近60家媒体专栏作者,《商界》等多家杂志撰稿人。微博账号:科技向令说,微信号:xiangling0815。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