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本按照旧有的路线前进,FSLR可能这辈子都走不出美国了。管理层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于去年11月宣布,跳过没有竞争力的第五代产品(Series 5),直接将生产线升级到成本更有优势的第六代产品(Series 6)。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一笔原本要花在升级Series 5上的费用,坏处则是打乱了原有的生产计划,产品迭代跨度变长,Series 6最快也要到2018年第二季度才上线,收入会受到影响。
颇有些背水一战的意思。
Series 6成本到底能做到什么水平,会让管理层下如此决心?
在2016年第四季度的电话会议上,管理层披露Series 6的成本将在2018年年底达到0.20 – 0.25美元/瓦的区间内。再让我们看看中国的组件厂商,JKS的成本在今年底大概能做到0.30美元/瓦的水平,按照年均10%的下降速度,2018年年底就是0.27美元/瓦的样子,那么Series 6的成本是有竞争力的。
然而,只看组件成本并不全面,电站业主们作为FSLR的顾客,最终看的是电站发电的度电成本:更低的度电成本,代表着更高的收益率。而在2017年上半年,薄膜的全球平均度电成本为0.099美元/千瓦时,晶硅的只需要0.086美元/千万时。
所以,即便FSLR解决了组件成本的问题,还面临着更高的系统成本的问题,例如每年近三倍于晶硅光伏电站的运维费用,可以说是压力非常山大了。
最后讲两个事情,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FSLR历届管理层的远见。
一是在2007 年的时候,FSLR收购了Turner Renewable Energy,开始涉足下游电站业务。当时管理层给出的解释是未来组件市场一定会出现供给过剩(其实这已经是明摆着告诉投资者,50%+的毛利率不可持续,但是市场在狂热的时候,并没有人理会,股价继续创新高),而电站业务在组件行情不好的时候,能起到缓冲的作用。今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部分生产线停机进行升级,靠着电站业务去填补收入的窟窿。实际上,电站业务已经成为FSLR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组件都供应给自己承包的工程。
第二个事情是关于单晶的。原本单晶和薄膜一样,也是在市场里被多晶各种花式吊打,结果后来冒出一个隆基股份(代码:601012),带头把单晶的市场份额干到了现在的20%以上,其他以多晶为主的厂商这两年都被迫纷纷跟进。而FSLR早在2013年就收购了一家名为TetraSun的光伏公司,正是为单晶组件市场做准备,眼光是相当超前了。或许是因为自己薄膜组件的转化效率爬升速度也很快,又或许是因为发现单晶干不过隆基,FSLR在去年把TetraSun给卖了。
至于FSLR的未来,想起前些日子去调研,一位光伏公司高管对隆基做出了如下评价:
不管怎么说,隆基还是很牛逼的,硬是憋出了一个大招,多少公司什么都没憋出来就挂了。
Series 6,会不会是一个大招?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