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曾经渴望掌握一门植物学本事的孩童到如今完成儿时梦想的老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深圳给了我机会,让我能够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现在不管是仙湖植物园
还是深圳,都发展得越来越好。回想起刚来深圳的时候,仙湖植物园
附近还是一片农田,那时我们谁都没想到这里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永无止境,历史也将赋予植物园和深圳更高的使命,我们始终相信,不管是仙湖植物园还是深圳,在未来都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陈谭清
1940 年出生于广东省紫金县。植物专家,曾任深圳仙湖植物园主任,参与仙湖植物园筹建工作。参与主编《中国高等植物》《深圳仙湖植物园》《仙湖风情: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等书籍。
口述时间
2019 年 5 月 31 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会议厅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壹
我上初中时,教植物学这门课程的老师是中山大学的教授,有人告诉我,只要给我的老师一片叶子,他就能知道是哪种植物、长在哪里、有何用处。对这种本领的向往让我从此走上了研究植物的道路。
▲ 1999 年,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景区正式对外开放,陈谭清(右二)与同事在景区前合影。
希望练就 " 见叶知物 " 的本领
我出生于广东紫金县下面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幸而那时读书不需要花什么钱,所以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的学业。我上初中时,特别喜欢植物学这门课,因为当时教这门课的老师博学多才。有一天,有人对我说:" 你的植物学老师曾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只要给他一片叶子,他就能知道是哪种植物、长在哪里、有何用处。"
当时还是孩童的我听到这话,顿生仰慕之情,心想要是我以后也能有这个本领就好了。
怀揣着这样的梦想,1961 年我考上了广东林学院的林业专业。当时的林业专业是个非常笼统的专业,什么都学,但我偏爱植物分类这门课程,总在闲暇时研究植物分类。
1965 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北省恩施地区建始县林业局。做了一段时间的基础工作后,当时县里要培养 " 革命接班人 ",作为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我便作为 " 接班人 " 留在了高坪区担任副区长,主要负责林业与水电水利方面的工作,一干就是近十年。
1974 年,我被调到恩施地区林业局下属的木材加工厂当厂长,做了四五年与植物无关的工作。直到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的所学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
曾在恩施筹建自然保护区
1978 年 3 月,为制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表彰知识界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奖励优秀研究成果,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之后,全国人民深切地感受到 " 科学的春天到了 "。各地区开始要求各类科学人才发挥所长,于是我被调往当时的恩施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当时,不少珍稀植物遭到了破坏,林业科学研究所准备筹建星斗山保护区。那时候,我们在保护区内搭建了简易的木板房,我和同事们驻扎在保护区内,做了近 3 年的植物调查工作。当时还有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和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到保护区考察研究,我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他们在专业上给予了我许多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在恩施地区林科所的几年间,我和同事一起筹建了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和木林子自然保护区。能为国家的自然保护做一些微薄的贡献,现在想来仍是非常自豪。
贰
当我在恩施地区林科所工作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在南粤大地上吹拂。深圳离我的老家紫金县很近,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憧憬让我十分向往深圳。
▲ 1998 年,正在建设中的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景区。
在特区建设大潮中来到深圳
当我在恩施地区林科所工作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在南粤大地上吹拂。那时我常常从报纸上看到关于深圳的新闻,深圳离我的老家紫金县非常近,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憧憬让我十分向往深圳。
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正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当中,急需各类人才。当时,恰逢我高中时的校长在深圳市教育局任职,他推荐我到深圳市园林总公司工作,于是我便申请调来了深圳。
到了深圳市园林总公司后,公司总经理给了我两个工作选择:一个是深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城区,条件比较好;另一个是当时正在筹建的仙湖植物园,在山里,条件比较艰苦。
筹备之初的仙湖植物园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我当时想:反正我都是从山里出来的,在山里工作根本不算什么,况且我也爱做跟植物分类相关的工作。于是在 1984 年年底,我到了仙湖植物园。
参与仙湖植物园建设工作
早在 1983 年初,仙湖植物园就成立了筹建办,完成了总体规划示意图。1984 年年底,园林公路正式破土动工开始建设,与此同时,植物园苗圃场的育苗工作也热火朝天地开展了起来。
我刚到仙湖植物园时,植物园的基础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早期的建设者们已经做了很多相当好的基础工作,但建设植物园任务重,仍有大量基建工作和植物引种培育工作需要完成。
在荒野山林中开创一片天地,个中艰辛可想而知。那时,为了便于工作,植物园的职工们常常是石头做凳地做桌,干到哪就在哪吃饭。不分男女,不分领导员工,苦活、重活都是齐上阵。
基建工作辛苦,植物引种培育工作也是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在建设竹区时,我们从华南、西南、华中等地引进了各种竹子,但还缺少一种 " 人面竹 "。为了引进 " 人面竹 ",我们先是到成都竹子种类最繁多的望江公园询问,但是望江公园没有这个竹子品种。经过多方打听,我们终于在四川宜宾找到了 " 人面竹 ",最后几经周折才运回来。那时,西双版纳植物园有很多好的竹子品种,他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